工具类app是产品驱动,而不是运营驱动,只要能抓住用户痛点推出对应功能。好的功能+强的推广,某款工具类APP容易成为爆款,但纯工具类app一直在尝试解决“留不住人”这个老大难问题,它们一直在想办法往平台化方向发展。
容易被复制
一旦出现爆款工具类APP,国内各种巨头凭借强大的实力,可以快速推出相关的APP,并凭借强大的推广,可以迅速占领市场;
可替代性很高
在功能易复制的前提下,用户逃离和转移是分分钟的事情。
用户粘性不高
一个app如果是纯工具,用户粘性不会高到哪里去,因为其用户真的是像张小龙期待的那样:“用完即走”。对于app而言,这意味着用户将消耗更少时间在产品上,而移动互联网经济的本质是眼球经济,注意力少,价值就低了。
商业模式单一,变现难
不论是PC时代的浏览器、输入法,还是移动端的安全、天气等app,几乎都清一色地通过“广告”变现。其中有一些尝试过增值服务,如UC浏览器当年尝试过做社交、做游戏等,皆无大成。
1、社交化,与社交结合高增长、强粘性、不怕抄。
如果微信没有朋友圈和微信群,它就只是一个升级版的短信,社交是微信的灵魂。社交化对于工具app来说有很多好处:可克服工具类应用“用完即走”的尴尬,可凭借关系链对付抄袭者,还能依靠人拉人实现极速增长。微信无人能敌,就表明社交化的巨大能量。
2、矩阵化,更多、更好、更新的工具类App。
工具类app大都不会只做一个产品,由于用户需求可不断细分,又会衍伸出新的需求,因此工具类app往往会在第一个“核心”app基础上,延展出大量的关联app,进而形成自己的矩阵。
3、内容化,“用完别走”。
猎豹移动已在印度推出类似于今日头条的app;无独有偶,UC浏览器在今年推出了“UC头条”试图做类似于今日头条的内容分发平台;暴风、迅雷等知名PC工具则开始涉足视频内容端。
内容化,一直是工具类app想要转型的方向,为什么要内容化?因为工具上有更多内容之后,用户就会有更多时间留在工具上,进而形成注意力经济,如果走传统广告模式注意力就是真金白银,当然,现在大家更愿意在内容之上探索更多的变现模式,例如网红、IP、电商等。
除了做矩阵相对容易之外,做内容、做社交,都是很难的事情:如果缺乏社交属性要用户去工具上社交,太勉为其难;今年在内容创业红得发紫、网红直播方兴未艾的时候,内容化恐怕是app最大的机会。